□温州日报记者 李婷婷 实习生 陈洁
钓带鱼、鳗鱼的“白底”船、捕捞运输的“乌糟”船、载人载物的“河泥流”……在位于洞头区东屏街道的叶宋顺家中,这些盛行于解放初期,如今大多退出历史舞台的渔船被精致还原。可左右摆动、上升下降的舵,可装上卸下的船舷板,借由叶宋顺灵巧的双手,每一个细节都被完美复刻,从一艘艘精致的船模上,隐约可见当年乘风破浪的海上英姿。
在四面环海的洞头,上世纪六十年代有数百人从事造船、修船行业,对渔民来说,船是第二条生命。今年63岁的叶宋顺,对船的特殊情结始于幼年。
1957年,原洞头县造船厂迁往浙南最大的避风港后垄,每年台风来临前,大大小小的渔船、运输船停泊于此,对于家住附近的叶宋顺来说,这里简直是一个百看不厌的乐园。
“从那时起对造船特别感兴趣,没事的时候就会跑去看工人们造船,一待就是半天。”叶宋顺说,船内部每一个细小的零件都能激起他的好奇心。
这份热爱,一直到现在都丝毫不减。近年来,儿时的停泊在码头的渔船大多数已经难觅踪影,而身边制作船模的手工艺人也越来越少。于是从事木工十多年的叶宋顺不禁冒出了一个念头:制作船模,还原当年的船只。
“我不希望我的儿孙们以后再也看不到祖辈们出海捕鱼时用的船!”两年前,叶宋顺开始收集樟木、杉木动手制作船模。
全凭自己的摸索,最初的半年叶宋顺走得磕磕绊绊。“一开始做出来的船模不是样子不好,就是达不到水准,只有埋头不停做,来回摸索。”叶宋顺回忆说,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态也逐渐变得平和。在他看来,如此精细的手工活,必须保持心无杂念的状态。
如今,叶宋顺已投身于这项爱好两年多时间,原先只为保留传承幼时那份记忆,但在亲戚朋友的传播下,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登门求购,叶宋顺的船模逐渐小有名气,对于这一切,叶宋顺看得很是淡然,依旧不忘初心地醉心于繁杂的制作过程中。
“一般来说制作小型船模要用几天时间,造艘中型的船模要半个月,造一艘大型的船模要1个月左右。”平时没事时,叶宋顺总是一头扎进自己的工作室专心致志地制造船模,就连船模上的小铁锚都是他一锤一锤亲自打出来的。
“身为海岛人,对大海、船只的热爱好像就流淌在血液中。”这份热爱通过叶宋顺灵巧的双手,变成那些曾经与渔民相依相伴的“海上战士”,并以此为载体将那份与海有关的记忆宝贵珍藏。
来源: 温州网–温州日报 作者: 记者 李婷婷 实习生 陈洁 编辑: 宋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