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也怀旧!那些记忆中的自制春节零食
新华社北京2月4日新媒体专电题:“年味儿”也怀旧!那些记忆中的自制春节零食
新华社记者
新春佳节仍在进行时。想必对当今大多数人来说,过年期间享用各色美味佳肴已是寻常之事。但或许在大鱼大肉、杯盘狼藉的间隙里,往昔物资匮乏时代曾让人垂涎三尺的自制春节零食的记忆,也会悄然涌上心头,勾起我们对于旧日“年味儿”的怀恋。
新华社各地记者在春节期间,或走访街头,或采访亲友,寻觅那些记忆中的自制春节零食,以飨“吃货”。
零食:糖环
坐标:澳门老城区下环街市“牛记油器”
记者:刘畅
吴泽霖是“牛记油器”第三代传人,30岁的他脑海中一直有这样一幅画面:70多年前,祖父吴义牛在春节前夕推着小车在沿街叫卖自制的油器零食——糖环、脆角、煎堆……咽着口水的孩子们追着小车整街地跑着,跳着。
吴泽霖所说的“糖环”,是用面粉、白糖等食材捏成莲花的形状,放到油锅里炸,直到炸脆出锅。除了糖环外,类似口味的零食还有脆角、煎堆、牛耳仔、豆沙角等等。这些食品有个共性,就是油、甜、脆——人们希望在春节的时候多一点油水、多一些甜蜜,来年能过上‘家肥屋润’的好日子。
糖环香甜酥脆,非常受欢迎。(新华社记者 张雅诗 摄)
在四、五十年代的澳门,普通华人的日子都过得清苦,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传统佳节的重视程度。普通人家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吃好一些,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于是,嘴馋的孩子们只要出门串巷,便能“捞”到味道各异的别家零食。
因为生意好,平时只有吴泽霖和父亲两个人的小铺,在年关前又请了岳父、岳母来帮忙。一家人早上六点钟就开始点火生炉,直到傍晚时才打烊休息。
吴泽霖经营的“牛记油器”在春节前夕特别忙碌,只好请来自己的岳父岳母过来帮忙。(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起早贪黑,利润也薄,但吴泽霖说:“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延续一种我们已经习惯成自然的生活模式。很多老街坊在我们这里买了三十多年的糖环,我来做,他们来买,年年岁岁不断,我觉得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