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曾杨希)“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这是拉美文学巨著《百年孤独》中,被无数人奉为经典的开头。
对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女博士杨舒蕙而言,《百年孤独》不是冗长的文字,而是生动的画面。过去3年,在指导教授王小松帮助下,她用100余幅画,把这本书画在纸上。书中描写的能把东西送上天的钟摆、吃土的女人、长出尾巴的人类等,都隐藏在她的画作中。
她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文学巨著,更像一场顺其自然的巧合。
1986年出生的杨舒蕙在读研究生时爱上画画。那时候,她的专业为设计艺术学。课堂上,导师给同学们布置作业,要求大家用电脑做图、排版。杨舒蕙却常常不走寻常路,用手画的方式来做作业。导师发现了她的天赋,不断鼓励她继续画。从此,画画成了杨舒蕙的挚爱,也成了她的精神归宿。
2012年9月,研究生毕业后,杨舒蕙顺利考入浙江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成为新闻传播学女博士生,专业要求她每学期必须上大量文化选修课。
2013年,杨舒蕙选修拉美文学课,老师要求同学们每周精读拉美小说。“读到《百年孤独》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有意思。马尔克斯的写法太适合作画了。”她说,“这本书对有的人而言,是难以记住的角色名字;对有的人而言,是一盘难以下咽的‘墨西哥菜’;对我,则是一些特别有意思的意象。”
同一年,她在北京偶然看了一本德国表现主义画册。杨舒蕙介绍:“这种风格在绘画上是用线条、形体和色彩传递情绪,画面有夸张,也有抽象,比如爱德华·蒙克的名画《呐喊》。”
杨舒蕙回忆:“看到那本画册,每一眼都觉得‘这种画和我想表现的东西很契合’,这种感觉就像突然间爱上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全身的荷尔蒙都在沸腾。”于是,她诞生了一个念头,要用这种方式把《百年孤独》画下来。
钢笔、马克笔、丙烯、水彩……从2013年开始,杨舒蕙用简单的材料,勾勒出心中宏伟的篇章。到今年,系列画作足足积累了100多幅。它们中大多数为钢笔画,画上是表情夸张的人物、生长枝叶的树木、斑驳残颓的墙壁、神秘奇异的形状……所有画作中,背景都是密集且深浅不一的线条。
杨舒蕙说,其实和画插画不同,这些画不跟随小说内容,绘画的时候也不打草稿,整个过程很自由,有时吃完早饭读了一段《百年孤独》后有感觉,拿起身边的纸,用钢笔落笔就画。“是《百年孤独》激发了我的灵感。可以说,书里的很多内容能和我的画产生联系,但每幅画又能成为单独的作品。”
今年,杨舒蕙就要博士毕业了。3月底,她和另一位也将博士毕业的同学一起,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美术馆举行一场名为“栽倒”的展览,展出过去3年的作品。3月24日,记者在浙江新闻客户端刊发《佩服!浙大新闻学女博士用百幅图画完〈百年孤独〉》,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杨舒蕙说,3月25日,展览开幕式上,美术馆里的人几乎络绎不绝。由于人气不错,美术馆还特意同意让展览延期几天。同时,很多出版单位找到她,想把她的画集结成书出版。她说很开心。
这几年,杨舒蕙在画画的路上踽踽独行,也许这就是她忠于自己、永不气馁的美好结果。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曾杨希 编辑: 叶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