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1日讯(通讯员 时补法 摄)深秋的早晨,山坳里的村庄被浓雾笼罩,有些清冷。85岁的曹启弟,穿上3件衣服,拿着柴刀,拄着拐杖,准备进山砍柴。
老太太生活在金华市婺城区莘畈乡的下社坞村。这个南山脚下的小山村,西距金华市区40多公里。村庄依山而建,清澈的小溪环绕而过,算得上山清水秀。
上世纪90年代,是这个革命老村人丁最兴旺的时候,当时村里有130多人。
然而,就在10几年前,和国内许多村庄一样,受到城镇化浪潮的冲击,村民们慢慢外迁。这几年,整个村子只剩下像曹启弟一样不愿离开故土的16个老人。其中,80岁以上的10个, 60多岁的已经算是"年轻人”了。
村子里,到处是被主人舍弃的土房子,门窗屋檐倾倒,院子里长满了杂草。平日里,村子安静得出奇,房前屋后难闻几次犬吠,农田里锄地的声音清晰可闻。成片的毛竹林无人砍伐,在风中摇动。
曹启弟育有5个子女,在传统社会里,这是多子多福的象征,但现在没有一个儿女留在她身边。
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贫穷是下社坞的底色,留在村里没有致富的可能。渐渐地,村里的青壮年都离开村庄,外出谋生。
村子虽然衰落了,可大多数老人仍然选择留守。
曹启弟的几个子女,也想过把寡居多年的母亲接出去。可是,不识字,听不懂普通话,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农村的老人并不愿意:"城里没有地,去干啥呢?”
林盛尧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村里。尽管村里生活清苦,老两口也不愿意到任何一个儿子工作的城市去生活。他们说,不想给儿子们添麻烦。
96岁小妹是村里年纪最大的,卧病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她养大了6个儿子1个女儿,如今只有77岁的儿子,每天给她按时送饭。老人的屋里,一台电视机开着,声音很大,山里信号很差,画面经常布满雪花。 没有悠远文化传承,也没有精雕细琢古建筑,下社坞不可能像有的古村落一样得到商业开发保护。
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繁华,下社坞村的生活便越来越冷清。
这些留守老人的时光,仿佛是一幅定格的画面。可如果哪天,等他们也离开了,下社坞村也许就真的不再有炊烟升起了。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通讯员 时补法 摄 编辑: 宋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