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电话:0571-85311023 我要投稿在线首页
浙江在线官方微信 微信 即时报 慧生活

宁波海曙制琴“鲁班”再亮绝活 ( / ) 2015年11月20日 08:32:34

  浙江在线11月20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陈醉 区委报道组 朱尹莹)在宁波海曙区一幢两层楼住房内,普通的80多平方米房间里有一大半空间堆满了各种木材、工具和成品半成品的琵琶,其间,一只长相怪怪、两头圆圆的琴既不像琵琶,也不像古琴,这是72岁制琴师俞小鲁研发的一种新乐器。

  乐器的名字俞小鲁还没想好,不过,可以确信的是他要做一把低音弦乐器。

  "中国民乐缺少低音弦乐器,民乐合奏就像‘没有脚’的组合。最早,大号、二胡尝试赶鸭子上架,效果不佳;后来,西洋乐器便大大方方混在了民乐表演中,如何收复这块‘失地’困扰乐界多年,也是我的一个‘心结’。”11月19日,俞小鲁对闻讯前来的记者说道。

  俞小鲁是全国4个获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制作终身成就奖的制琴大师之一,其他三人早已封笔,只有他,仍在亲手制作着乐器。

  今年,文化部专门立项鼓励民间制琴师研发民乐的低音弦乐器,俞小鲁的心思又动了,他摩拳擦掌正式捣鼓起发明低音新乐器,制琴"鲁班”的故事从这儿开始写新编。

  制一把中国的"低音琴”

  夹在民乐演奏列队里得瑟多年的大提琴,俞小鲁的耳朵是不满意的。

  "从工艺造就的天生音色上分析,大提琴面板两面都由木板制成,音色浑厚,却没有民族乐器需要的膜音,音质缺少柔和与圆润。”不过,俞小鲁说,这不影响大提琴提供给他充足的灵感。

  大提琴的历史已有400年,在其基础上进行创造发明,可以少走不少弯路。俞小鲁更看中的是,衍生出来的新琴并不需要重新制定一套演奏方法,直接上手就能为演奏者所用。

  在俞小鲁的工作室里,新乐器已经看出了形状,整把琴的主框架由两个木结构中空的椭圆形组成,两个椭圆之间由木板连接,像极了健身房里的双头哑铃。两个木质的椭圆形相加的容积等同一把大提琴,琴弦也直接取自大提琴的弦,相当于直接运用了大提琴产生低音的原理。

  可俞小鲁的新琴并不是"变了形”的大提琴,在他的研发里,最重要的关卡是产出民族音色"膜音”。

  多年的制琴经验给了俞小鲁丰厚的积累,几乎没有他不曾尝试制作的琴,包括膜音音色很棒的二胡。他参考了二胡的制作工艺,将新琴的两个木结构椭圆形都包上了膜,由于膜的受力较弱,在两个椭圆之间的木板衔接上架上码,就能支持上下两个琴鼓的受力,产出民乐特有的膜音。

  大样出来了,新乐器却遇到了难关。"二胡一直以来用的是动物的皮膜,现在皮膜产量少了,需要寻找替代的人造膜。”俞小鲁为此跑了几十趟材料工厂,背回来几十种人造膜,各种研发材料费投入就已花了10万元左右。

  俞小鲁拿出其中一张白色的膜,是他在好几种材料中发现的环保"皮膜”,看起来就像白色塑料纸片,摸起来有韧性。他说,如果试用成功,还要在膜上刻出花纹,增加琴的韵味。

  几天前,俞小鲁试着给新琴包膜,完工后,一试琴弦,皮膜便拉断了。琢磨了好多天,他才从力学原理里找到答案,椭圆形的面板,受力不均匀,"皮膜”很容易拉碎,影响发出的音色。

  目前,他又开始重新推倒设计,尝试用圆形的木结构替代椭圆形的木结构,保持容积不变,他有信心,不久第一把适合演奏的低音民族琴就能问世了。

  一人手握两项乐器发明专利

  敢挑民乐创新的大梁,俞小鲁的底气是手里的另外两项乐器发明专利。

  "我是一个不安分的工匠,总想捣鼓些新玩艺出来。”俞小鲁打趣道,这些年省吃俭用,但花在发明创造上的积蓄少说也有近百万元了。

  "二胡狼音制消器”是俞小鲁的第一个发明。"二胡弹奏过程中,琴弦下面的琴码很容易擅动,发出杂音,影响乐曲的效果。像二胡大师刘天华这样技艺高超的大师,也被杂音所困扰。我就想着怎么样用制作工艺来弥补二胡的缺陷。”他观察到,小提琴等西洋乐器都有一个拉弦板,与琴弦同频率振动,起到消杂音的作用,而二胡因为特殊的构造,不可能添加消音板,他便把目光投向让"琴码振动起来”。

  几番试验过后,俞小鲁把木制的琴码改为复合材料,装上青铜片和竹簧片,在拨动琴弦的同时铜片振动,两音相消,去除杂音。

  发明的天窗一打开,俞小鲁的思绪便停不下来了。他拿出另一本"便于装弦和调音的古琴雁足”证书,这是他最得意之作。

  俞小鲁说,很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宁波很多琴友收藏的古琴,因为一根弦断了而被束之高阁。"古琴装弦历来是个技术活,就算专业的制琴匠也未必能装得完美。”他说,一直以来古琴七根弦是捆在一起,在琴背面绕圈打结一次性装上的,不但要考虑音准,还要面对27.8公斤的装弦力道,这样的操作,即便是专业人士,也要两三人合力,至少花去一个礼拜,才能完成装弦、调音、再拆装等全过程。而正因为是"一体成形”,一根弦坏了,是很难修理的。

  "琴弦的装配,更带来演奏上的难度,一曲还没弹完,常常会出现跑音,因此,古琴历来被文人墨客称为‘圣人之器’,比喻的就是古琴的难以驾驭。”俞小鲁介绍道。装弦难度大,弹琴者自己不能独立完成,古琴的推广存在很大的不便,使很多想学的人都望而生畏。

  俞小鲁看在眼里,决心改革。可这一摸索就是十几年。

  直到2011年,经过漫长的反复试验和失败后,俞小鲁灵感乍现,发明了"便于装弦和调音的古琴雁足”,他把七根弦分开装在一个像马鞍一样的装置里,安装在琴的下底板,弹琴的人自己也能安装、调音。

  当时10多位宁波古琴爱好者闻讯,兴奋地跑来试验,每个人平均用五六分钟就可以装上一根弦,成功地解决了古琴的千年难题。

  木工匠拿了中国民乐制作终身奖

  《红楼梦》十二钗之一的李纨不懂作诗,但却会"赏诗品诗,且颇具眼力”,俞小鲁也同样,他是乐器制作的高手,可他不会弹琴,甚至丝毫不懂音乐。他给出的解释是:"‘鲁班’出身,半道问琴。”

  俞小鲁大半辈子都跟木头打交道,年轻的时候,他是宁波机械局数一数二的木工匠,给工厂制作排风机、电动机的木壳子,被大伙唤作"鲁班师傅”。有一次,工厂的文艺团队复兴,需要找人修坏了的琵琶乐器,同是木工手艺,大伙便找上了他。"我是‘依样画葫芦’,压根不懂什么音乐。”不过这段经历为他结缘乐器制作埋下了伏笔。

  后来,工厂倒闭,俞小鲁做过木活,学过做琵琶,也开过饭馆,干了无数行当之后,他突然想起曾经做过的乐器,心里痒痒的,便又重操旧业,这一次,他是玩真的了。

  1970年,俞小鲁在家人和邻居的质疑声中,制作出了第一把琵琶。从木材的选择,到雕刻琴头、搓线轴、挖空腹腔内部做音柱,在面板上排品,到最后上漆、上弦,他都一人完成。

  俞小鲁不是科班出生,不懂乐理,如何制琴?"多问多试多记”是他的方法。每做一个琴,他便会请来多位琵琶老师,边听他们弹,边校对,听多了每个音阶都记住了,虽然至今还不知道这些音的学名。老俞制琴,一本笔记本是离不开的,上面详细记录着上千把琴的木料、大小、厚薄,甚至制琴那天的天气。就这样千把琴练出了手艺,哪个部位对琴音会有什么影响,他一清二楚。"譬如,天气不好时是不能做琴的。下雨天,或是特别潮、特别干燥的天气时,都会影响木板的质地,在这种天气下做的琴,容易开裂,木板也会变形,琵琶音色不会好。”

  几十年较劲儿,积蓄的是一身的手艺。几年前,在全国高档民族乐器制作大赛上,他所选送的三把琵琶包揽了金、银、铜三项大奖,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制作终身成就奖。

  在俞小鲁的工作室里,一把绿檀木琵琶记录着这段辉煌。琴散发着阵阵的木料清香,堪称绝版,琴头与普通千篇一律的牡丹相比,更出彩,被雕刻成貔貅图案。据说有人出价20万元,他也不卖。

  如今,俞小鲁纯手工制作的琵琶已经卖到了每把1.2万元至1.5万元,当然,如果有人需要,他也会非常认真地纯手工制作仅上千元的琵琶,当然,他对发明事业依旧热衷。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浙江日报记者 陈醉 区委报道组 朱尹莹 编辑: 宋彧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5112030454000797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