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城市风光。 视觉中国供图
提要:生态智能体城市是创新驱动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以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深度融合为通用法则的新质态城市。生态智能体城市可以成为中央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的空间表达和实现路径,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驱动下新质态城市发展的中国范式。浙江数字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城乡差距较小,可通过协同推进数字赋能、绿色转型、治理创新和城乡共富,率先探索生态智能体城市建设。
浙江在线10月20日讯(记者 周宇晗 责任编辑 李雅南)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的内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开忠指出,新一轮技术革命必将引发以质态跃迁为内核的城市革命,推动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深度融合的新质态城市——生态智能体城市崛起和发展。加快构建生态智能体城市,应当成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核心形态。如何理解生态智能体城市的内涵?如何构建生态智能体城市?记者就此专访了杨开忠院长。
生态智能体城市的核心内涵
记者:您提出了“生态智能体城市”的概念。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它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有何关联?
杨开忠:生态智能体城市是创新驱动的,以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深度融合为技术、组织、空间、价值通用法则的新质态城市。它是一个生命有机体:
“绿色”是它的循环系统,负责新陈代谢,维持肌体的健康,追求城市低碳、循环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智慧”是它的神经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赋予城市感知、思考、决策和进化的能力;
“韧性”是它的免疫系统,确保城市在面临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事件等冲击时,能够有效抵御、快速恢复、自适应和转型。
绿色、智慧、韧性,共同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因此,生态智能体城市可以作为中央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的空间表达和实现路径。它意味着城市发展从过去注重大规模增量扩张的“机械工程”范式,转向注重存量提质增效和生命活力的“有机生命”范式。
记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在您看来,生态智能体城市的发展理念有何创新之处?
杨开忠:我们把城市各组成要素在物质技术、系统组织、空间形态、价值目标四层属性上,通过协同作用实现跃迁而达成的动态适配状态,称之为城市质态。城市质态是变化的。其革命性变化可称为城市(质态)革命。这种革命既可以由技术革命触发,也可以由组织革命触发,还可以由价值目标革命触发。其中,技术革命是最普遍、最具周期性的。
从技术革命视角来看,工业革命以来,城市质态经历5次革命,每次革命大致都会经历爆发、高速、协调、成熟相继的四个发展阶段,共计约50年左右。目前,人类先进城市质态正处在第六次革命的高速阶段。和以往历次革命一样,第六次城市(质态)革命表现在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一组具有历史阶段性和历史先进性的新的城市技术、城市功能、城市结构、城市价值目标。而这次革命集中体现在“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二是一套具有历史阶段性和历史先进性的、通用的技术、组织、空间、价值法则。而这次革命的通用法则就是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深度融合发展。
中国已成为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第六代城市(质态)革命的核心国家之一。我认为,可以将“绿智韧”融合的生态智能体城市作为新质态城市发展的中国范式。它具有人本性,将城市服务的焦点从“物”转向“人”,让城市主动适配人的需求,让生存环境更友好、生活品质更优良;具有整体性,并非单一要素的优化,而是通过绿色技术、智能技术、韧性技术的协同,实现“整体最优”;具有系统性,各个部分基于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法则互适互联;具有有机性,会动态适应,基于长期数据积累和居民需求反馈不断优化。
“绿智韧”融合的关键路径
记者:此前,国家和地方层面已有绿色城市、智慧城市、韧性城市的探索。您为什么特别强调“绿智韧”三者的融合?当前面临的突出挑战是什么?
杨开忠:过去虽然已有相关探索,但痛点在于“分而治之”。住建部门推绿色建筑,数据部门建智慧平台,应急部门抓安全韧性,但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数据不通、标准不一,甚至目标冲突的问题。比如,智慧交通为提升通行效率可能会增加能耗,这与绿色发展目标相悖。
当前的核心挑战不再是单点技术的突破,而是怎样实现系统融合。具体表现为以下困境:一是技术融合之困。需要重构关键驱动力系统,建立以清洁能源为核心的生态算力网络,加快推动AI向生态AI转型,以生态AI 驱动城市范式变革。二是制度之困,核心障碍是要素市场化配置困境。眼下,各部门数据标准不一、缺少共享机制,导致“数据孤岛”“数字荒原”的出现。绿电跨省交易机制不完善,价格信号失真、调节成本分摊缺失、环境权益跨省互认不足等,导致西部地区的新能源难以高效外送,进而倒逼本地消纳承压。AI算法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也缺乏统一标准。三是价值融合之困。融合项目初期投入大,但其产生的生态、社会、安全等长期效益难以量化,商业回报模式不清晰,影响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四是空间之困。现有的行政区划会形成一定壁垒,导致规划协同难、产业同质化、公共服务割裂,制约区域一体化发展。建成环境改造成本高,职住分离等历史问题难以破解,空间转型阻力大。集聚效率与安全风险、网络互联与系统脆弱性等发展目标之间,存在内在冲突。
因此,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城市政策协同性,强化各方面执行力”,正是直指这一核心痛点。
记者:面对这些挑战,实现“绿智韧”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有哪些?
杨开忠:要把城市更新上升到城市质态更新的高度上来,系统性重构城市质态。目前来看,至少有五大关键路径:
一是理念重构,要从“项目思维”转变到“系统思维”。在每一个重大规划立项时,就要进行“绿智韧”协同效益的综合认证,确保规划从立项到落地再到评价全链条各环节,都与绿色发展、智慧治理、韧性安全目标同频共振。
二是技术重构。生态AI是绿色、智能、内在技术韧性、内在社会韧性深度融合的AI。绿色是其发展的一个维度,但生态AI超越绿色AI,我认为是AI发展的必然归宿。政产学研用各界应该高度重视、提前谋划、积极推动。例如,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底座。通过建设统一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汇聚生产生活、各行各业全要素数据,让决策者能模拟并直观地看到政策实施效果,如可以看到“增加一块绿地”会如何通过微气候调节影响区域生态、能耗和安全。
三是要素市场重构。加快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完善产权界定和收益分配机制。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扩大跨省绿电直接交易试点,发展耐心资本。加快制定“数字孪生”城市标准体系,推动技术互联互通。
四是治理重构。建立城市运营中心,建立城市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制度,创新政策工具箱。跨部门的城市运营中心,是打破部门和行政区划壁垒,实现协同指挥的核心抓手。它应是一个实体化的跨部门指挥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基于同一数据底板的平战结合、统一调度。
五是空间重构。在三个层面实现“紧凑、互联、低碳、高韧性”:城市内部,通过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功能混合布局和“完整社区”,建设“15分钟生活圈”;城市之间,构建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城乡之间,促进人口向都市区和城乡共生圈集聚,优化公共服务布局。
浙江打造生态智能体城市的着力点
记者:日前,浙江省委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聚焦现代化先行、聚焦共同富裕、聚焦人民满意,高水平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引领力、辐射带动力、可持续发展力,擦亮“浙里城市、幸福家园”金名片,充分彰显诗画浙江的生动图景。结合浙江实际,您认为浙江建设生态智能体城市有哪些具体的着力点?
杨开忠:浙江数字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城乡差距较小,建设生态智能体城市具有深厚的基础。可以在以下四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深化数字赋能,构建“智慧大脑”。早在2016年,杭州等地运用前沿数字技术推动城市治理创新,开始了“城市大脑”的探索。如今,浙江城市数字化治理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现有“城市大脑”“生态环境大脑”等载体的基础上,还要打造覆盖全省域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并探索开发专用大模型,提升在矛盾调解、污染溯源、应急调度等方面的预测预警能力。
二是聚焦绿色转型,塑造低碳韧性空间。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在绿色发展上积累了很多经验。要进一步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加快城镇产业结构、交通运输、建设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稳妥推动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落地应用,大规模推广分布式光伏,推广“减污降碳”等绿色金融产品,激发市场活力。聚焦综合交通系统、市政设施、地下空间等重点领域提高安全系数,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生命线工程进行智能化监测改造。
三是创新治理机制,保障政策协同。浙江可以在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和联合审批机制上先行先试、开展更多试点工作。近年来,嘉兴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坚持规划引领、深化“多规合一”,探索了“网络型城市”的发展模式,有效避免了城市发展“摊大饼”的问题。可以对这些有益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和推广。另外,也可多渠道拓宽社会主体参与治理的途径,积极吸引优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建设的质效。
四是促进城乡共富,彰显人民城市本色。强化城市辐射功能,放大“溢出效应”。一方面,推广“共富工坊”“飞地经济”等模式,引导城市人口、产业、消费需求等资源流动到乡村,多渠道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另一方面,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让城市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总而言之,建设生态智能体城市,是一场城市发展范式和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它要求我们统一大脑(智慧决策)、畅通血脉(绿色循环)、强健筋骨(韧性支撑)。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但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将助力我们建成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具有持续生命力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