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战场,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医医院的药师加班加点熬制中药,打包贴条,配送到需要地方……每天赶制上千袋药剂,他们经常熬到晚上10点多才下班;
全员核酸,在一个个临时采样点,大门始终敞开,室内外温差高达30多摄氏度,医护人员连续作业,平均一小时采样100人份,一个动作一天要重复千余次……
“我报名!”“我有经验!”“我可以!”“我能参加!”……这场战斗中,白衣天使铿锵请战,逆行出征。
他们当中,有的人脸上布满勒痕,有的双手被冻得发麻胀肿,有的累得精疲力竭,在墙角、桌边一站都能睡着,却始终与时间竞速,与病魔赛跑。
——迎难而上,不辞辛劳,冰城人胸怀大义。
除医护工作者,还有广大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铁路民航人员……在防控一线筑成一个个“抗疫堡垒”。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这些天吃住都在单位,累了就在折叠床上躺一会儿。”作为一名社区主任,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强街道文化社区工作的王琳玉常常忙得“脚打后脑勺”。
既要安排核酸检测、对接流调信息、解答居民疑问,又要为居家人员做好健康监测、物资配送……记者采访期间,王琳玉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
“需要我做啥,我就做啥。党员,就是要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必须发挥作用。”作为一名下沉干部,黑龙江省民政厅儿童福利处副处长邹平每天步履不停,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助社区减轻负担。
回到家,看他汗涔涔地躺在地板上,家人忍不住打趣:“在家都没见你这么干过活!”
“能为抗疫做点事,我心里敞亮。”作为一名网格员,哈尔滨市南岗区奋斗路街道国庆社区居民杜凤林,是百姓熟悉的“老杜”。
每轮疫情期间,杜凤林都准时化身核酸检测点的“大白”,提前到现场安装灯控设备、维护人员秩序,协助管理服务封控单元,积极为封控居民送物资。
——一呼百应,不言放弃,点点微光积聚强大正能量。
大难当前,那些曾经的“孩子”仿佛一夜长大,冲锋“疫”线,展现不一样的青春。
从大门、前台,到衣柜、储物柜,凡是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地方,“90后”河北小伙儿贾士忙都一处不落地做着物体表面核酸样本采集。自从9月看到一则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他一干就是三个月。
“志愿者可以随时随地结束任务,但是每天睁开眼就知道身边又有人因疫情隔离在家、不能来工作,我就不想着走了。”在他看来,钱没了可以再赚,但有些事情不做,就没有机会了。
流调对于掌握感染者信息、精准阻断疫情传播发挥着关键作用。流调员被称作战“疫”一线的“福尔摩斯”。
12月2日,1980年出生的哈尔滨市第八中学校教师董鑫平,主动报名成为一名“流调志愿者”。
“流调要争分夺秒,我们快一点,风险就少一点。”董鑫平顾不得中间休息,第一天工作就拨打了近180个电话。“累得都顾不上饿了。”他打趣道。
尽管天气严寒、道路湿滑,一些老年人也走出家门,用行动温暖着冰城。
12月9日,在哈尔滨市松北区兴业社区一核酸检测点,市民排队等待核酸采样。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